北京商报记者提问 张笑嫣/摄“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提升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能级”“打造更具优势的数字产业集群”……在202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数字经济浓墨重彩;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中,数字经济同样是委员们聚焦的内容:高校设立更多的对口专业、建立相关交易平台、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北京商报两会聚焦栏目,邀请来自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界的市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资料图)
市政协委员、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龚六堂:
在市属高校增设更多数字经济专业学位
龚六堂直言,数字经济人才缺乏,需要从供给侧进行改革,要培养更多人才,而非引入更多人才。
为此,龚六堂建议,北京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构建数字经济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加强数字经济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人才培养,实现自给。二是培养数字经济方面的专业人才,在高校增设相应数字经济专业学位。
龚六堂还发现,北京数字经济的发展更多地集中于服务业,农业与制造业的数字化程度较低。据此,他建议除了促进农业和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之外,还需保持住服务业的先行优势。“目前北京在服务产业方面的数字人才持续短缺,在新消费、新金融方面的数字经济人才需求尤其旺盛。”龚六堂调查发现,在新消费方面,北京的数字经济人才需求达到17.8%,上海15.5%、深圳8.9%、广州5.9%;在新金融方面,北京的数字经济人才需求达到19.5%,高于上海的15.8%、深圳的9.1%、广州的5.6%。
“所以,要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新消费、新金融方面数字经济人才。”龚六堂建议,应鼓励民营企业投入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数字化升级,现在大量的初等教育培训结构在国家减负政策下正在面临转型,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培训机构转型成为数字经济人才的培养机构。
市政协委员、百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杰:
研究建立数字经济交易基础设施平台
“目前,政府和企业对经济活动数据的管理缺乏统一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支撑和全链条标准化体系,数据的科学治理与高效利用成为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陈杰表示,“建议研究建立‘数字经济交易基础设施平台’,推动数据资源作为生产要素驱动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陈杰介绍,数据的科学治理与高效利用仍是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但以企业为载体的商业活动产生的海量数据资产,大都仍分散在各类票单证中。同时,各经济参与主体自建的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存在“标准不统一、接口不规范、身份账户不一致”等问题。
“政企、企企间数据联通困难,不仅影响商业社会的信息共享,同时也影响政府在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管理能力。”陈杰介绍,财税发票、商业单据等票单证是商业交易的最小单元,也是构建数字经济最重要的基础要素。
“应尽快研究建立‘数字经济交易基础设施平台’,推动票单证的标准化、数字化,促使经济交易数据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企业与政府监管平台之间的高效流转、利用与管理,以实现数据可信互通、企业降本增效、金融机构交易风险降低、政府高效治理的数字经济标杆应用。”陈杰表示。
市政协委员、高德地图总裁刘振飞:
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尽管北京已经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但在数字技术与产业协同发展、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面仍面临一定问题。”刘振飞指出,“相较于发达国家,北京数字经济总量占比较低,市场规模有待提升。2020年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60%,北京为40%,仍有差距。”
为此,刘振飞建议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一方面,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不断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发展能力,鼓励平台企业围绕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持续投入创新、主动创新,并开放生态,支持数字技术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刘振飞建议将产业数字化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通过鼓励开放行业场景、政企合作提供普惠算力支持、补贴产业数字化项目、打造产业数字化标杆项目等方式,鼓励实体经济尤其是传统产业、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
市政协委员、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
鼓励平台企业开放创新生态
作为数字经济最活跃的一方,平台经济在数字经济崛起中的角色不容忽视,李志起建议,可以鼓励平台企业开放创新生态,构建创新协同机制。引导、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和产业合作加快建设一批面向场景、面向产业落地应用的产学研创新合作云平台。“还可以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建设区域数字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带动区域各类产业数字化资源在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方面深度合作。积极促进北京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支持有产业化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加速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方彬楠冉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