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进口创新药和国产创新药在中国市场的审批时间差,造就了中国创新药的阶段性繁荣。
【资料图】
这是fast follow的胜利。但如今,中外创新药审批的时间差逐渐缩小,甚至国内外创新药同步上市的时代,也不远了。
进口药加速进入中国,意味着国内创新药企面临的冲击更加剧烈。随着国内外药物审批时间窗口的缩小,fast follow模式下的国产创新药,很难继续抢占国内的先发优势。
这对于国内药企来说,压力山大。
因此,一些药企呼吁,要给处于转型阶段的国内创新药行业更多的政策保护。不过,也有市场人士担心,过多的保护可能会让一些药企再度“躺平”,反而不利于创新药行业的发展。
那么,在进口药物的加速冲击下,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创新环境,又该如何呵护源头创新的星星之火?是直面竞争还是政策倾斜,你怎么看?
/ 01 /不断缩窄的时差
进口药正在加速进入中国。
2012年,我国患者用上进口的新药的时间要比美国晚7、8年。而在2020年,在美国获批上市的肿瘤药,中美上市滞后时间中位数只有2.7年。并且,这一时间差还在不断缩短。
具体来看,十年前,进口新药想要在国内申报上市,审批手续冗长复杂、效率低,以至于有人调侃中国药物审批“世界第一慢”。以药王修美乐为例,2002年修美乐在美国上市,直到2010年才在国内获批上市。
对于患者来说,中外药物上市时间差,无疑使患者痛失使用最新的治疗药物的机会。但对于国内药企来说,这一时间差则成了发展的机会。
靠着与进口药物进入国内的时间差,国内创新药通过fast follow策略,对海外创新药研发进行快速跟随,既避开了创新药研发的风险,又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不过,这种躺赚的时代,没能持续太久。自2015年以来,国内创新药审批政策开始发生一系列改变,包括出台鼓励研发创新,优先审评、加快境外已上市临床急需新药审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制等制度。
尤其是对于进口药物来说,药物开发和注册策略从先在海外获批然后进行国内衔接研究,转变为在全球批准之前加入多中心临床试验,以及一定条件下的豁免中国临床试验。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进口创新药进入中国市场的流程得以简化,过程得以提速。具体来说,在2006-2010年,在美国获批上市的肿瘤药,中美上市滞后时间中位数为8.7年,而2016-2020年这一中位数仅为2.7年。
并且,当下中外药物上市的时间差,还在进一步缩小。比如,辉瑞的NME药物阿布替尼片,2022年1月14日在美国上市。仅仅三个月后的4月11日,阿布替尼片在国内获批上市。
再比如,勃林殷格翰的IL-36受体抑制剂佩索利单抗,2022年9月1日于美国获批上市,三个月后,也就是12月14日,佩索利单抗在国内获批上市。
不难看到,如今一些药物已经基本能够保证中外药物同期获批。而在进口药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背景下,留给国产创新药fast follow的时间窗口,越来越窄。
/ 02 /药企呼吁更多政策支持
中外药物审批时间差缩小意味着,患者可以及时用到最新的药物,这当然是好事一桩。
但是,进口药加速进入中国,意味着创新药企面临的冲击更加剧烈。随着国内外药物审批时间窗口的缩小,fast follow模式下的国产创新药,难以继续抢占国内的先发优势。
这对于处在转型阶段的创新药企,绝不是个好消息。
在今年两会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便表示,全球创新药加快在境内上市的步伐,对国产创新药形成了较大压力。
他指出,国产创新药的研发,跟随创新情形较多,境外创新药涉及的靶点,国产创新药基本均有立项研发,但速度一般落后于境外。进口药在境内获批后,相同靶点适应症的国产创新药很难再获得加快审评资格,延缓了审评审批进程,加大了国产创新药和进口药境内上市时间差。
孙飘扬认为,国产创新药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这期间需要政策的继续引导和支持,并建议对于同靶点首家国产创新药在审评审批政策上给予支持:
第一,酌情加快首家国产创新药审评审批,以便更早地参与创新药的国家医保谈判,更好地服务中国患者;
第二,进口药在境内批准上市后,同靶点适应症的首家国产创新药,符合相关条件的可继续适用附条件批准政策。
酌情加速审评、附条件批准,这些建议不难理解,“唯快不破”一直都是创新药脱颖而出的真理,先发优势对创新药更是至关重要。
尤其优先评审,就像高校自主招生成绩好的学生能提前发放录取通知书,是创新药上市加速器。正常情况下,药品上市审评时间为200个工作日,而那些纳入优先审评的药品,审评时限为130工作日,如果是临床急需的境外已上市的罕见病药品审评时限仅为60工作日。
虽然提前获批,不一定能够带来显著优势;但是,落后太多,无论是市场布局还是医保谈判,后来者都会处于下风。尤其是在一些竞争激烈的领域。
回到现实来说,虽然近些年来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迅速,但是我们的创新药与欧美相比仍有不小的距离,尤其是在源头创新方面。
创新药行业的发展规律决定,我国创新药想要赶超欧美也并非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其发展必然要经历,从仿制药起家逐渐过渡到fast follow模式,再到完全直面创新的过程。
而在进口药物的压力之下,留给国产创新药过渡的时间、金钱都不算宽裕,国产创新药的转型之路也就更加艰巨。
在这一背景下,药企希望监管方面多给予国产创新药多一些保护,以逐步完成从fast follow到first in class的过渡阶段,也无可厚非。
/ 03 /直面创新
只不过,我们还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倘若躺着可以赚钱,还有努力奔跑的必要吗?
回顾过去的创新药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过去,药企靠着仿制药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的年代,少有药企愿意研发创新药。这不难理解,做仿制药就能吃饱,谁还愿意做创新药?毕竟,创新永远意味着风险,“借鉴”却大概率稳赚不赔。
而在集采、进口药冲击下,国内药企正在奋起直追,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据统计,2015年至2022年,国产创新药批准上市数量已接近2015年之前获批数量的2倍,销售额的增幅也开始超过进口创新药。
不得不说,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效果显著。
国内创新药繁荣不假,但硬币的另一面却是,国内大部分新药仍是“复制品”。最典型的,莫过于国产PD-1。
扎堆严重的,也不止PD-1。当前火热的ADC药物,更多的仍是海外ADC药物的跟随者。
正因此,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药供给侧改革早已拉开帷幕。2021年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研发指导原则》强调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和临床价值,以减少低水平创新和同质化内卷。
那么,现阶段如果政策给予国内创新药过多的保护,失去了外来鲶鱼的刺激,国内药企会不会再一次“躺平”?
当然,不管政策是否会对国内的创新药发展给予更多的保护,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国内创新药的发展,最终都离不开直面创新。
政策的倾斜,只是影响创新药发展的一个因素,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产品本身。即便药物加速审批,也不能保证利于不败之地。比如,优先评审只是加速评审速度,而与结果无关,药物上市也不等于商业化成功。
如今的创新药发展早已进入一个创新为王的时代,一定是依靠更好、更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才能推动整个行业持续向上。
而当下我们的创新药最为薄弱的一环便是创新,尤其是源头创新。没有源头创新,创新药行业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便无从谈起。不过,源头创新的确并不容易,需要有甘坐十年冷板凳不被红尘扰的精神。
做难而正确的事,我们的创新药行业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原文标题:进口药加速冲击下,我们需要怎样的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