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沙尘频袭,但我们种的每一棵树都没有白费
连日来,包括北京在内的近二十个省区市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让绚烂春光多少有些失色。舆论场上,人们纷纷追问:近年沙尘天气为何有所增多?是我的蚂蚁森林枯了,还是阿拉善的梭梭草不管用了?
诚如人们的观察,2018年至2022年期间,我国北方平均沙尘总次数和沙尘暴次数确实多于2013年至2017年的平均数。特别是今年,三月以来的沙尘天气明显比往年同期偏多。
研究显示,沙尘天气的形成是三大条件——沙尘源、持久强风和低层大气不稳定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年以来,影响我国的沙源地温高雨少,加之春季地表沙土松散、北方地区大风高发,天空因而频频“下沙”。
沙尘频袭,着实恼人,但我们的树都白种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沙尘本属正常天气现象,人类无法从根本上左右强风和低层大气,只能想方设法降低其影响,而消除沙源地就是努力的方向。
就我们国家而言,人们熟知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已经推进了四十余个春秋,累计完成造林面积超过3000万公顷,毛乌素沙地甚至即将从陕西版图上“消失”。虽然近两年沙尘天气有所反复,但若拉长视野可以发现,2010年以后北京的年均沙尘日数已较历史峰值降低了二十余天。这正是防护林“过滤”作用的体现。可以说,不论是国家工程,还是个人志愿,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不会白费,每一棵树都在遮风滤尘。
如今的情况更多是一种提醒,即治沙具有持久性、协同性。一方面,我国仍有257.37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和168.78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每一寸土地的治理都需要一线劳动者如骆驼般跋涉其中、辛苦劳动,不可能一蹴而就。
另一方面,沙源地不局限于我国境内,比如蒙古国面积达13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沙漠同样在影响我国。目前,蒙古国“十亿棵树计划”全面启动,并积极与中国政府部门、治沙企业开展交流。
可见,天不帮忙,人更要努力,我们不能只在“下沙”时才觉察到环境与人的息息相关,更不应发完牢骚就忘记教训。不论是植树种草,还是绿色出行,点滴努力呵护的都是生态文明的希望。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抱怨无益,惟有起而行之才能改变“气质”。同呼吸,共命运,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崔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