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北,有一个“挂”在山崖上的古村。它虽然有近600年历史,古宅错落、古树环抱、梯田簇拥,风景如画,却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面临“人走、屋空、田荒、村散”的尴尬。
(资料图片)
然而,就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这个村却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江南布达拉宫”,高峰时日接待游客数万人。它甚至还发起数届国际旅游名村村长峰会,与法国、荷兰等国的名村同台对话。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它又带来哪些启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聊一聊古村新事。
山路十八弯,生活不方便,搬出篁岭是很多村民的共同想法。180多户人家的村庄一度外迁只剩下68户。转机来自于旅游开发。十几年前,吴向阳和他的团队斥资上千万元,以“新村换古村、新房换古宅”的模式对篁岭保护性开发,村民零成本搬进山下住新宅,村集体土地招拍挂给企业开发。
然而,近年来新景区层出不穷,古村古镇“查重率”越来越高,篁岭又是如何“出圈”的呢?变包袱为财富,挖掘特色,主打“晒秋”,不做“之一”做“唯一”,这是篁岭迈出第一步的关键。但要想吸引更多游客,仅仅“一招鲜”是不够的。
今天,我们在篁岭可以看到,残破的徽派古宅被改装成别具特色的民宿,曾被大片抛荒的梯田种上了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森林探险、峡谷漂流、露天温泉、灯光夜游等各种新业态不断推出。旅游旺季时这里甚至一房难求,自驾车从村口排到高速路口。
古村旅游开发没有“万能公式”,而让资源转化为价值的关键,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看得养眼、玩得尽兴、住得清净、买得放心,今天的篁岭已今非昔比。还是那山那村那人,青山绿水不变,古村味道不变,改变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与盘活资源的能力,我们也期待听到更多“篁岭的故事”。
策划:沈锡权
监制:李兴文
统筹:余贤红、刘彬
撰稿:程迪、朱雨诺
出镜:刘彬
摄制:彭菁
制作:新华社江西分社星火工作室
出品:新华社江西分社、半月谈杂志社